10月20日14点30分,长江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国华做客澳门新莆京7906not,为澳门新莆京7906not师生作了一场名为“咬住青山不放松:一个人的问学史”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澳门新莆京7906not余夏云副教授主持,向仲敏书记、徐行言教授、段从学教授及澳门新莆京7906not其他师生积极参加了此次讲座。
在讲座中,朱国华教授对自己从八十年代开始至今的学术研究问题的思考及经验进行了历时性地回顾。讲座开初,朱国华教授指出80年代的学术研究和读书氛围是一种理想主义的阅读范式,是浪漫的、诗意的、激情的。在文学与学术研究的差异争执方面他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文学具有一种感性的魅力,而学术活动则可以提供一种思想的范式。前者是感性的诗意的,后者是理性的严谨的。他还指出,80年代的中国学术研究与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息息相关。他认为西方人注重逻辑推演,在学问上进行严谨周密的论证,而中国人不喜欢这一套,中国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悟”。由于这种思维方式,使得80年代的学术研究缺乏西方式的严密的逻辑性,呈现文学性的色彩。这种学术研究特征也体现在朱国华老师本人的学术活动之中。他认为自己在这个时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术圈,他的研究还只是一种游牧式的、审美式的、“民科”式的。他认为在取得博士学位后他才真正进入学术圈。
朱国华教授对中国文艺理论研究未来发展的路径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中国文艺理论研究需要向中国经典致敬,回首中国古典传统的文艺思想和文艺方法。但是,他也认为目前对西方文艺理论及其思想的学习的与必要性重要性。他认为,中国文艺理论要树立自信,发出自己的声音,是一个长久的历史过程,不能操之过急。
最后,朱国华对在座的师生讲述了自己做学术研究的一点点心得,即学术研究需踏踏实实认真用功,需勤奋、坚韧。他认为这也是此次讲座的主要内涵,“咬定青山不放松”也就是要我们明白要有一颗坚韧与勤奋的心去做学问,做人。
朱国华教授的此次讲座平易亲切。他在个人问学史回忆的点点滴滴中让我们了解了一个成功的学者的辛酸历程与对知识与真理的执著和思考;在其早期的感性与理性的争执与对话的交织中让我们找到了做学问的乐趣。最重要的是,此次讲座让我们明白了一个人的问学史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史,治学之道即人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