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媒体人文】华西都市报报道汪启明教授:1500年前的四川话 完全是门“外语”

来源:行政办公室   发布者:院办     日期:2015年11月19日 00:00   点击数:  

 

笔叫“不律” ,砂锅叫“土锉”, 豆腐叫“黎祁”,船叫“纽扣”,暴雨叫“白雨”,一粒豆子叫“豆逼”。
  你知道吗?对于四川话来说,这两年流行起来的“逗逼”可不是一个新词啦!话说,约莫1500年前,魏晋南北朝时期,四川话里就有“豆逼”一词,不过,虽然读音一样,意思跟现在可不一样了,是“一粒豆子”。
  还有,咱们四川人不是习惯称自己为“老子”吗?1000年前陆游来四川的时候,还特地把这词写进了笔记里面。
  中华传统经典普及基地主任、澳门新莆京7906not教授、博士生导师汪启明一个研究方言的项目,刚刚被国家社科基金确定为重大项目立项,而在此之前,他的《中上古蜀语考论》的研究项目刚刚结束,即将由中华书局出版,在此本书里,他对唐代以前的四川话进行了深入探究。
  想知道古代的四川话和现在有啥不一样吗?快来看下吧,好玩的还真不少呢!

“老子”宋代就有 咱们四川人用了1000年
  老子,讲话的时候,四川人总爱用这个词作为自己的称谓,这应该是最典型的四川话了吧!川籍作家巴金,就在自己的作品《憩园》中写道:“你敢动一下,老子不把你打成肉酱不姓赵!”
  可是没想到的是,大约在1000年前,“老子”就存在了。南宋时期的陆游,曾经来到过四川,他在《老学庵笔记》的卷一中写道:“予在南郑,建西陲俗谓父为老子,虽年十七八,有子亦称老子。”“这就能证明,老子这个词,在四川至少延续了1000年。”汪启明说。
  延续到现在的古代川话词语还有“坝”。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第一部楷书字典《玉篇·土部》中就曾记载说,“蜀人谓平川曰坝”,这个坝的用法,跟现在四川人日常所说的“坝坝头”“坝坝筵”“坝子”都是一样。
  隋代无名氏的诗《绵州巴歌》中,有“白雨”这个词,意思是暴雨、雷雨。“绵州就是今天的绵阳市,它的地方方言中今天仍然流行‘白雨’这个词。”汪启明解释说。

1500年前的川话 就有“豆逼”一词
  这两年,不是非常流行一个网络词语“逗逼”吗?要知道,四川话中,在1500年前,就有“豆逼”这一个词语了,不过,比“豆逼”非彼“逗逼”,古代四川话中的“豆逼”,意思竟然是“一粒豆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勉学》中,有这样一段话:“吾在益州,与数人同坐,初晴日晃,见地上小光,问左右:‘此是何物?’有一蜀贤就视,答云:‘是豆逼耳。’相顾愕然,不知所谓,命取将来,乃小豆也。躬访蜀士,呼粒为逼,时莫之解。”
  这段话的意思是,古代四川人把一粒豆子,叫做“豆逼”,而“逼”则跟“粒”一样,是计数词语。
  当然,这个词语现在四川人已经不再这样用了,同样,在汪启明收集的古蜀词语中,还有很多现在已经不用了。比如,笔以前叫“不律”,砂锅叫“土锉”,豆腐叫“黎祁”,船叫“纽扣”,我们平常吃的菌子以前叫“斗鸡骨”。

把“母亲”叫“姐姐”
  川话受了少数民族影响
  “其实,在前秦时期,四川话相当于当时的‘普通话’。”汪启明介绍说,其实,古蜀地是多民族聚集区,古蜀人是聚居区的主体民族,蜀人是华西民族重要支系,古蜀语也是汉语的一支主要方案。“唐代以前,四川这边就是移民社会,外地人通过各种形式进入四川,也影响了四川话。”
  汪启明总结了一下,古人有多达13种方式进入四川,包括传教、政府开边、少数民族进入、军队、避难、饥饿、罪犯流放等等。其中,以少数民族迁入的人数为最多,据记载,晋代僚人入蜀,人数至少有五十万人,这把汉族蜀人,做了较大改变。
  东汉时期,中国第一部小篆字典《说文·女部》中记载:“蜀母曰姐”,就是说当时的四川人,把母亲叫做姐姐,据汪启明查证大量资料,发现古代文献中,大量的羌人是这样叫的,因此,这个叫法,就是蜀人受羌人影响。
  据汪启明查证,到目前,四川仍有部分地区称母亲为“姐”。如黔江、广元、广汉、威远、西昌等。


方言的演变/
澳门新莆京7906not汪启明教授:“几十年前的川话,现在成都人都搞不懂”
  “古蜀到现在,四川话变化是非常大的,不要说时间那么久远的,就是我现在说的很多四川话,大家都不晓得。”汪启明老家是三台县的,他笑着说,自己曾经说了几句话,问了周围的同事,问了班上的同学,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他讲的是什么意思。
  来,看下你晓得不?“三天片个牛打脚,你要舍得一灯盏窝儿油,再给你割个卡卡。”(用四川话读,味道更酸爽)就是这句话,没人听得懂,汪启明解释说,这句话是用来形容人办事特别慢,已经满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
  而形容混乱,也有一个句话:“搞得旗鼓铃铛磬”,也有很多人听不懂。
  同样一个东西,四川各个地方的方言也不尽相同,比如说,用水烧开,把苞谷面撒进去,这种食物汪启明叫做“搅糰”,他问班上的学生,有的叫“糊糊”,有的叫“考考”(音译)。


方言的保护/将建大数据库保存收集全国各地方言
  包含了以上那些词语和内容的《中上古蜀语考论》的项目,汪启明用了七八年时间才做完,查阅了《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大量的文献,最后采写成了60万字的关于古代四川话的专著。
  11月5日,国家社科基金2015年第二批重大项目招标结果公布,汪启明担任首席专家的《方志中方言资料的整理、辑录及数字化工程》获准立项。这也是致力于收集、保存方言文化的一个项目。
  “现在都在普及普通话,方言并没有相应的政策保护,几十年过去之后,会说纯正方言的老年人去世了,方言或许就消失了。”汪启明说,此次这个研究项目,不仅仅要收集、研究各个年代全国各地的方言,最后还将建成一个互动型的大数据库,建立面向全国公众的汉语方言网络平台,把所有地区的方言都放在网络上,供大家查阅,如果有不完整的情况,网友也可以进行补充和纠正。
  在汪启明看来,一门方言的消失,不亚于一个物种的消失,它应该像大熊猫一样受到大家的重视。

                                                                                                                                华西都市报记者张菲菲

【备注】此文被国内多家主流媒体转载。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