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10月15日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了长篇讲话,当晚,人民日报评论部公众微信号“人民日报评论”发表文章总结了“习版文艺工作座谈会”:文艺不能当“市场奴隶”;同时,人民日报政文部公众微信号“人民日报政文”发表文章指出,本次文艺工作座谈会既不是文联和作协的全国代表大会,也不是年度例行召开的文艺工作会,习近平总书记的出席和长篇讲话堪称是高规格和超规格,对文艺界而言是罕见的。习近平的讲话中既讲述了个人的阅读经历与文艺趣味,更以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身份,对文艺工作的价值、现状和前景表达了肯定、期望、批评与建议,约2个小时的讲话内容非常丰富,透露出国家层面的重要导向,可以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进行解读,作为文学研究者,我特别关注以下几点:
一
习近平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我们知道,作为人类所拥有的最为重要的才能之一,文学的动人之处在于感发人心,使人在审美中得到熏染、陶冶,自觉自发地向善去恶。文学既具有审美功能,也具有教化内涵,中国最早的典籍《尚书•尧典》中就有“诗言志”的经典表述,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完整地阐发了由审美而至教化的次第,因此“诗教”是中国自古以来至为重要的文化命题,由文学而带来的审美共通感对于文明共同体的建立有着极为重大的作用,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这一文化经验并非为中国所独有,索尔仁尼琴在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演讲辞中说:文学是“民族语言的表达者——民族的主要凝聚力,是人民所占据的土地本身的凝聚力,尤其是民族精神的凝聚力。”所以“文学是民族的活的记忆,和语言一起保护着民族的灵魂。”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共同体,中国文艺创作要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需要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历史土壤,面向当下的时代精神与生活境况,书写真正有文化价值与时代意义的作品。
二
习近平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在经过百年的动荡、波折之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渐趋成熟,从文化上来说,须一方面坚持本民族的文化地位,一方面吸收外来文化的积极养分,而求得融会贯通。历史文化的演进是长久而持续的进程,任何外在的强制均不能永远阻止文化的生长和发展,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因战争等因素引发的文化中断,但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绵远流长,在于中国文明建基于人类第一个自我觉醒的时期,即雅斯贝尔斯所说的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文明所提供的自我反思、自我更新的能力使其能够在种种不利的内外部环境中革新除旧,“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虽旧邦而新命,这种精神为中华民族奠定了根本的共同价值、礼仪、习俗,从而使中国不仅成为一个国家,更成为一个文明。今日中国面临着经济上的高速发展、国力的日益强大与文化相对滞后的尴尬局面,导致了道德与伦理、人心与社会风气等显著问题,伦理与人心的重建需要汲取中国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敦风俗,正人心,以与社会主义制度与法律相配合,完成中国价值观的再次发展。文化的意义就在于为民族提供灵魂,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肌肉发达而无灵魂的人能够自立自强,习近平说:“历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有地位有影响,不是穷兵黩武,不是对外扩张,而是中华文化具有强大感召力。”这句话是对中国与中国文化的定位,也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提供了最好的注脚。
三
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但也存在着抄袭模仿、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这并不能简单归咎于市场化所带来的弊病,因为“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随着时代生活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而要做到这一点,“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古今中外的例子告诉我们,无论是先秦的诸子百家,唐宋的儒释道三教竞秀,八十年代的文化热潮,还是西方的文艺复兴,都是在一个民主、宽和、开放的氛围中形成的,文艺的特征在于真实而自由的创作,在相应的社会环境中才能产生大批既符合时代需求,又有永恒魅力的作品,从而在当下产生积极反响,并为后来者所追忆。习近平“谈到了网络作家,签约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制片人,独立演员、歌手,自由美术工作者等新的文艺群体”,对其寄予厚望,并提出应该从观念与政策上对其进行新的理解和支持,文艺群体的拓展反映了文艺与生活关联得更为广阔和紧密,从而贴近了更广大的生活群体。
四
习近平指出,“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文艺作品的优点在于作者以敏感的心灵、审美的笔触去完成形式与内容皆美的作品,而作品中表达的体验则可以跨越地域、语言、习惯的障碍传达给其他民族,从而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欧洲在启蒙时期就受惠于传教士对中国典籍的翻译和传播,对打破中世纪神权统治起到了巨大作用。自汉代以来,中国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绵绵不绝,并与自身的文化土壤相结合,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化成果。在当代信息发达、文化交流频繁的背景下,保持开放而非闭锁的心态,以优秀的作品积极参与和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家艺术家才能有真正的民族眼光和世界眼界,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文艺繁荣,促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简介:
廖恒,博士,艺术与传播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讲师。曾就学于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哲学系,2010年取得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青年项目“从文本到实践:伽达默尔晚期思想与近三十年解释学的新发展”,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项目(西南交通大学青年教师百人计划)“解释学视野中的先秦儒家思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