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6日上午,艺术与传播学院2014级研究生开学典礼暨导师见面会在犀浦校区X8242正式举行。艺传学院院长杨文全,党委副书记闵光辉,副院长易伯伦、支锦亦,艺传学院研究生导师以及2014级全体研究生新生均参与其中。典礼由副院长甘霖主持。
该活动主要由五部分组成。在甘霖副院长为2014级新生一一介绍了各位研究生导师后,首先由院长杨文全教授上台致辞。杨院长为新生们系统介绍了艺传学院近几年来,在文科文化与理工科文化融会贯通方面的主要发展成果,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出色表现,表明澳门新莆京7906not已然具备了为新学子门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的条件。杨院长道:“科学研究的道路并不平坦,往往需要绝处逢生。”因此,杨院长勉励同学们要培养自身跨越式的思维,打好坚实的基础,为将来科研学术上的厚积薄发做足充分的准备。此外,杨院长还阐述了自己对科学发展的理解,他认为:“科学研究从来都不是少数服从多数。只有在少数人将多数人的观点推翻后,科学才能朝前发展。”最后,在研究心态方面,杨院长告诫在场新生们,在对待学术研究的问题上,“切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活动的第二部分是研究生导师发言。分别由中文系主任汪启明教授和工业设计系主任黄涛教授上台讲话。其中,汪启明教授通过四个部分阐述了其对研究生的理解,一是先做人后做学问。汪教授以安利洗衣液无法在国内实现无条件退货,以及因南京鼓楼区特殊的买房政策导致南京地区离婚率大大提高这两个生动例子表明:“大学教育不能培养精明的利己主义者”。汪教授还以自身参军时的经历教诲同学们“吃亏是福”的道理,只有学会了做人才能高效地走上学术的道路。二是要跟自己的导师多交流,汪教授认为不跟导师做学问,很可能会导致研究生三年一事无成,并殷切地嘱咐同学们一定要多跟导师学习研究方法,探寻研究角度,锻炼学术思维,要主动地和导师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三是无方法不成研究。汪教授说:“任何学术研究都是不完善的。硕士三年不可能完成人生中所有想要达成的目标。所以,一定要有针对性的学习。”他希望同学们能在对待学术问题时,不要盲目撒网,应当把眼光集中到几个特定问题上,并专注地将其逐一解决。最后,汪教授谈道:“如今的研究生,不应该太过沉溺于新媒体带来的刺激,应当要多读一些有深度的书,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文化素养。”并期望同学们能尽量学会学习休闲两不误的生活方式。而黄涛教授则主要谈了两点内容,分别是研究生学习方法的建议以及研究生的学习心态问题。其中,黄教授重点强调了研究生摆正学习心态的重要性。他以德国的一所建校仅15年却取得了非凡成就的设计类大学为例子,详细介绍了二战后,该校是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成立并发展起来的过程。黄涛教授希望通过该校创始人“重铸德国精神”的办学宗旨来勉励同学们,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一定要有一颗坚毅的心和勇往直前的勇气。
接着,是往届优秀的研究生们分享其研究之道的环节。2012级竢实扬华奖章获得者,新闻传播专业的刘思庆同学在谈到自己两年来的学习心得时说道:“我的学习方法很笨,过程漫长,却很有效。那就是通过大量的有关文献,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以此来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除了科研,刘思庆还介绍了自己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无论是参加三下乡还是其他社团活动,刘思庆用她的亲身经历为同学们诠释了“劳逸结合”和“全面发展”的真谛。而另一名优秀研究生则是来自工业设计专业的钟策,作为国内外各大设计奖项的获得者,钟策同学以“专注”作为其分享心得的主题,他主要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几个比赛过程,以此来告诉同学们,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生活中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都能成为学术上的突破点。
随后,是新生代表马琳同学的发言。马琳同学拥有非常丰富的比赛经验,在本科期间曾参加过“挑战杯”、“大广赛”等多种知名比赛且均获得不俗的成绩。在交大已然生活了四年的马琳仍然对未来三年的硕士研究生生活充满期待,她希望能以更加努力的学习劲头,来让研究生三年过得更为充实和多彩。
在活动的最后,研究生辅导员彭剑老师宣布了研究生导师与其所带学生的名单,方便师生们在活动结束后相互联系。至此,艺传学院2014级研究生开学典礼暨导师见面会圆满落下帷幕。研途的明灯已然点亮,前方的路会有奇迹绽放。
附:杨文全院长在艺术与传播学院2014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杨文全
亲爱的2014级研究生同学:
你们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向大家考上西南交大的研究生表示祝贺!欢迎你们进入艺术与传播学院进行学习和深造!
艺传学院为立志于痴心学术、献身人文、迷恋设计的研究生同学们提供了坚实的科研平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立足于工科大学背景,学院强化人文艺术学科和理工技术学科的交叉贯通,励精图治,强势推进学科建设,在短短的10年时间之内,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培养体系。目前学院已经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目前,全国工科大学中仅清华大学、华中科大、西南交大有此殊荣),还设有工业设计等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以及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音乐学与舞蹈学、艺术设计学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和工业设计工程、艺术等专业学位硕士点,8个本科专业方向。
为凝聚研究方向,培养科研人才,依托优势学科,学院先后成立了人机环境系统设计研究所、巴蜀方言与文献研究中心、中泰文化教育研究中心、比较文学与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现代设计与文化研究中心、当代艺术研究中心、德奥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影视文化研究中心、汉语诗歌研究中心等9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并建有艺术创作综合实验中心、传播与影视实验中心、音乐教学实践中心等3个实验室。
学院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逐渐形成了一支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的人文艺术学科群体和研究团队,现有教授、副教授70多人,有多人是从奥地利、德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学成归来的学者和艺术家。其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名,全国及四川省学术机构副会长、副理事长和常务理事11名,四川省学术带头人3名,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5名。另外,学院还聘请了50余名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和学者担任讲座教授、客座教授和学术顾问。
同学们,去年以来,学校领导先后提出了“人才强校、国际化、数字化”三大主战略,与此相应,同时推出了“工科登峰、理科强基、文科跨越、生命振兴”的四大行动规划,目的就是要把西南交大努力建设成为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高水平研究型的综合性大学。文科的建设首次纳入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之中,凸显了学校对文科的重视,同时也对我们文科专业的师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多的历史责任。这对大家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众所周知,学科的发展依赖于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有赖于高素质的研究生群体。而要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建成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却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积淀。因此,文科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绝不是说人才的培养也采取跨越发展的模式,因为人的成长和发展自有其内在的过程和规律,尤其是讲究“厚积而薄发、十年磨一剑”的人文学科。概言之,人才的培养,绝非一日之功。为此,我想就“跨越”这一关键词,对同学们提出几点希望。
其一,跨越需要志存高远和良好的习惯。如果确定的目标轻易就能跨过的话,那就算不上真正的“跨越”,只能算是“走过”;虽然走得很轻松、很从容,但注定没有挑战困难、历经险阻之后达到成功之巅的喜悦。正如古代先贤所云:“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取法其下,则无所得矣”。这句话启示我们:只有确立崇高的目标,并脚踏实地去努力、去奋斗,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同时,良好习惯的养成是“跨越”的根本保证,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最能道出其中的真谛: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某种习惯,就会不知不觉地在“惯性”的轨道上运行——换言之,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其二,跨越需要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当我们遵循传统,选择旧有的思路探究一个问题“行至山穷水尽处”的时候,还要保持“坐看风轻云起时”的良好心态,但同时也要反复斟酌,批判自我,摆脱束缚,另辟蹊径。当我们大胆创新,尝试新的方法破解一个沿袭已久的成规和“常识”时,需要坚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要敢于质疑。正如科学家丁肇中所说:“科学就是多数服从少数,只有少数人把多数人的观念推翻之后,科学才能向前发展。”可见,质疑是跨越的条件,小疑则小跨越,大疑则大跨越。但是质疑不是狐疑,也不是猜疑,而是有理有据地质问。只有把问题真正弄懂、想通透,才有可能提出真正有价值之问和真知灼见,才能找到跨越的方向和出路。所以,研究学问,无论是承袭还是革新,都需要沉下心来,深入下去,切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其三,跨越需要勇气和信心。通往科学之路从来都不是平坦的,反而往往是崎岖险峻,绝处逢生。在学习和研究中,困难和挫折无疑会接踵而至,并且艰巨无比。缺乏无畏的胆量和坚定的信念,是难以跨而越之的。勇气来自于不服输的精神,信心源于执着的信念。希望大家珍爱自己的专业,唯有“爱之深,念之切”,才不愿割舍,才不会轻言放弃,才会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站稳脚跟,才会在遭遇困难的时候激励和爆发出跨越的气魄和信心。
其四,跨越需要“兼仍往古”的底气。跨越是跨过成规,跃入新天地,它并不是割裂历史,抛弃传统。正如唐诗宋词的雅致并不遮蔽汉赋的宏大,现代量子力学的精妙并不能取代经典牛顿力学的严谨。“前出未备,后出转精”。任何跨越式创新所开辟的新领域、所取得的新成果,都能在其内部找到承续的传统和沉淀的历史。古人云“创业垂统”也正是如此。尤其是人文艺术学科,“苟为不蓄,终身不得”,没有广博深厚的积累和刻骨铭心的体验,是难以产生厚重的研究成果和传世的艺术珍品的。因此,年轻的学子要超越前贤时哲,没有扎实的基础,又哪会有跨越前代的底气呢? 希望同学们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虚心求学,用醉心学术的执着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去捂热图书馆里的冷板凳;用饱蘸的多彩笔墨和激昂的艺术热情,去驱散教室里的冷清和寂寥;用奇异的思考和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真理的踪迹与科学的规律。倘能如此,你们必将收获青春的赞歌,成就你们灿烂的人生!
成都,天府之国的腹地,钟灵毓秀之城,自古以来俊彦辈出。汉代有辞赋三大家扬雄、司马相如和王褒,宋代有唐宋八大家之史称“三苏”的苏洵、苏轼和苏辙,现代有文学大师郭沫若、巴金和李劼人。身处具有如此厚重文化底蕴的畛域,你们不觉得自己理所当然地应当自觉肩负起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吗?
最后,祝愿同学们在这里打好科学研究的扎实根基,勇于质疑和批判,“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养成良好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铸造具有家国情怀的高尚灵魂,创作出美轮美奂的艺术作品,谱写出青春无悔的华丽篇章!
谢谢大家!祝大家中秋节快乐!并祝在座的各位研究生导师教师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