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全国重点大学专家学者相聚西南交通大学论道中文发展

来源:办公室   发布者:wy     日期:2014年06月09日 00:00   点击数:  
       6月7日,全国重点大学中文发展论坛第十六次会议在西南交通大学隆重召开。包括教育部中文学科教指委成员、部分“985”高校文学院院长、中文系系主任及香港、台湾地区中文学科领域专家在内的43位学者相聚西南交大,共话中文发展,创历年来参会人数之最。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校党委副书记何云庵、副校长冯晓云出席论坛。


全国重点大学中文发展论坛是当前我国中文学科最重要的高层次会议,1999年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南京大学中文系等重点大学中文院系共同发起,在推动全国中文专业学科建设与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论坛以“中文人才培养与经典阅读”为主题,紧紧围绕“在不放松专业教育情况下,如何更好地把中文专业人才培养成通识人才”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8:30,在犀浦校区图书馆第一会议室,何云庵在致辞中表示,西南交大的文科在接近20年的苦心经营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绩,但和许多院校的文科发展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他说,此次论坛为学校文科尤其是中文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希望与会专家学者为中文学科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在主题发言中,徐飞代表学校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徐飞简要介绍了学校发展状况,尤其是学校在人文社科板块所作的努力。“如果说,理科是一所工科学校中的底气和砥柱的话,那么文科就是学校的底色和底蕴。单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讲,一定要有文史哲。在工具理性大行其道的情况下,想要成为一所好大学,一定要有文科,要有灵魂,要有底色和底蕴。西南交大打响的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战役。”徐飞说,我校虽以工科扬名,但非常重视人文教育、博雅教育和通识教育发展,并不断推进作为学校底色和底蕴的中文学科建设。徐飞谈到,自2013年9月以来,西南交大在全校范围内启动了“通识教育”方案,并大力开展“经典阅读”活动。他倡导大家共同努力,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中,为中文发展、学生培养,尽一己之力。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跃红教授表示,中国语言和文学不仅仅是解决灵魂、传统以及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的问题,更是一种生产力。他说,在中国的发展从“数量型”走向“质量性”,从“制造型”走向“创造性”,从技术决定一切到创意加入到时代发展时,中文人才培养是一个核心命题,对于经典的态度,对于文化传统在育人过程中的重大作用的重视,事关育人的核心价值塑造,应引起重视。如何让经典更加深入到中文课程,也就是要让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民族国家的核心价值,成为未来时代创造的重要动力,成为人们精神的一代又一代的依托和发展的推动力。他希望,通过会议摸索出一条中文学科发展的新道路。

安徽大学党委书记黄德宽教授对西南交通大学办学理念中积极建设中文学科的努力给予高度赞赏。他认为,无论在通识教育,还是综合素质培养中,中文学科都无可替代。新一届党中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传统文化发表重要讲话。传统文化地位的提升,为中文学科的发展创造了非常好的机会。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中文学科是基础,倡导经典阅读非常重要。

台湾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徐富昌教授表示,目前,中文学科的发展建设存在诸多问题,面临诸多困境,我们必须思索如何加强中文学科教学,资源整合、分享。在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形势下,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中文学科如何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文化意识、母语意识、素质意识以及时代意识的重大课题。

分论坛上,来自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做了主题发言,各抒己见、探讨热烈。同时,为开阔学生学术视野,拓展学术研究空间,加深学术研究层次,论坛期间,学校还举办了学术座谈和多场学术讲座。论坛由艺术与传播学院院长杨文全主持。

14:30,在犀浦校区8210教室,安徽大学党委书记黄德宽教授、四川大学文新学院院长曹顺庆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陈跃红教授与我校艺术与传播学院中文系师生进行面对面交流,畅谈中国语言与文学的发展问题。

谈及经典阅读的重要性,曹顺庆说,只强调创新、不强调基础的创新,都是假创新,脱离了文本的伪创新,害人害己。“要成为大学者,既要背好古文,也要学好外文。”他说,学者在翻译外文、整理史料时,应注意材料的第一手性和正确性,避免以讹传讹。

黄德宽着重阐释了治学与创新问题,他极力推崇陈寅恪先生的“一时代之新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的观点。在他看来,新材料如敦煌、甲骨文、简牍的发现,为学术研究带来了新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使我们重新调整对经典和对常识性知识的理解。黄德宽强调,用新理论阐释问题时,不要轻易否认前人看法,要历史地看问题;西方理论可以借鉴,但不可生搬硬套。

陈跃红剖析了“拿来主义”与“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性。他说,今天的治学,要做世界的学问。中国已有的学问可以在世界的视野下重新耕耘、重新发现。同时,中国学者应注重海外汉学研究,将中国的学问变成世界的,才能知道中国文学对世界的价值。世界是中文研究的参照,而非标准,中国学者在研究中应建立自己的标准、世界观和价值观,切忌将自己的文明作了西方的注脚。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