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讲述“唐诗的民间传播”

作者:wy 日期:2013-01-01 00:00 点击数:

关于唐诗,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可以说,从李白的“朝发白帝彩云间”,到孟浩然的“花落知多少”,唐诗陪伴着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然而,唐代人眼中的唐诗是什么样的?我们今天的唐诗和唐代在民间流传的唐诗有什么区别?415日下午,犀浦校区4157教室人头攒动,来自复旦大学的陈尚君教授为大家带来题为“唐诗的民间传播”的讲座,令交大学子们耳目一新。

讲座通过唐宋人笔记中关于唐诗的两则轶事引入,一是宋人笔记《今是堂手录》记录的贾岛冒充梢公续高丽使者诗的故事,另一则是《唐摭言》卷一三记录的长安沙门指斥张籍与前人诗句雷同的故事。这里提到的两首诗,在出土的长沙窑瓷器题诗及敦煌唐诗写本中,都可以找到不同的记载,文字略有异同。另外,今天所熟知的白居易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长沙窑瓷器题诗也被改为更为通俗的版本:“八月新丰(风)酒,红泥小火炉。适来天色好,能饮一杯无?”“二月春丰酒,红泥小火炉。今朝天色好,能饮一杯无?”由此可以看出,这几首诗在民间的流行程度及流传状况。

陈尚君进一步指出,我们今天在了解唐诗在民间流传的状况时,主要有三种材料来源:敦煌遗书,吐鲁番文书,长沙窑题诗和长治墓志盖题诗。陈尚君着重介绍了长沙窑瓷器题诗的状况。长沙窑的瓷器上普遍题写有唐诗,这是其区别于唐代其他地区瓷器的一个重要特色,而由于“釉下彩”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题诗瓷器上的唐诗能够很好地保存下来。因此,自1957年出土以来,尤其是上世纪8090年代后,长沙窑瓷器上题写的唐诗成为学者们了解唐诗在民间传播的一个重要线索。

陈尚君接着介绍了所出土的长沙窑瓷器的一些种类和形制。他指出,这些瓷器大多是人们日常所使用的器具,如杯、碗、壶、盂、钵等,而上面题写的诗句,正好能够反映一种世俗和民间的趣味。从时段上来说,学者们经过不断的讨论和探索,基本确定了长沙窑瓷器最早不晚于元和三年,最迟约稍晚于天成四年。因此,长沙窑的瓷器能够反映中晚唐时期,唐诗在民间流传的情况。此外,长沙窑瓷器在海外也有大量出土,这也反映出了包括唐诗在内的唐文化在当时世界上的流传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在长沙窑题诗的百余首作品中,有12首与远在西北的敦煌、吐鲁番学童钞书之际随意钞写或凭记忆写出的诗歌,这是很值得关注的文学传播现象。陈尚君认为,在唐代社会最下层,最日常流传、最家喻户晓的诗歌,其实就是这两批作品所涵盖的范围。我们可以通过对其具体文本的校勘,来考察民间社会中流传的唐诗的一些共同特征。

接着,陈尚君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分类介绍了长沙窑瓷器保留的一些饮酒、送别、思乡、怀人类的诗歌。其中,既有抒发男女恋情的诗歌,如“自君去后,日夜苦相思。不见来经岁,肠断泪沾衣。”也有表达个人志向的诗歌,如“男儿大丈夫,何用本乡居。明月家家有,黄金何处无。”也有反映民间风俗的诗歌,如描述唐代寒食节上坟习俗的诗,“寒食元无火,青松自有烟。鸟啼新柳上,人拜古坟前。”等等。其中还有一部分人生格言,也被看做诗歌进行研究,其中有表达“忍”的哲学的,如“悬钓之鱼,悔不忍饥”“罗网之鸟,悔不高飞”等,有表达感恩之情的,如“羊申跪乳之志”“慈乌反哺之念” 等,也有表达对社会势利的认识的,如“为君报此训,世上求名利”“有钱水亦热,无钱火亦寒”等。这些民间流传的诗歌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文本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同一个诗歌文本在流传的过程中,会出现若干多的版本;二是其中体现的民间趣味,民间流传的诗歌没有士大夫文学那样高雅的趣味和见识,更多体现了普通民众的生活和人生观;三是其中诗歌技巧的巧妙使用,如复字、离合、双关等,呈现出极强的游戏性和趣味性。

随后,陈尚君着重介绍了民间对文人诗歌的改写。如梁元帝的“春还春节美,春日春风过。”被民间改为一首贺岁诗:“春日春风动,春来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棒打春牛。”(日藏敦煌文书103)文人高雅的文学作品被赋予了极强的民俗性。再如王维的《终南别业》中的名句,被民间截取出来,成为一首极具人生哲理的小诗:“破镜不重照,落花难上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长沙窑题诗)表达光阴不再,覆水难收的感慨。陈尚君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两个有趣的现象:一是唐代堪称一流诗人之作品,为题诗采据者,其实?有白居易、王维、刘长卿三人,且都有删改,使之更为通俗化;二是上述除李白外的几家,甚至在整个敦煌遗书中都没有出现他们的作品,更是值得玩味。陈尚君指出:“民间对诗歌的最基本要求是通俗易懂,一流大家的追求则在诗歌史上的开拓创造,取径不同,结果自异,不能因此而认为杜甫等人在唐代缺乏影响力。”

最后,陈尚君总结道,唐诗写成后传向社会,是通过各种途径为各社会层次的人们所阅读、所诵习、所歌唱、所谈论。尽可能忠实于原貌的文本传抄和书写,当然是最重要的途径,唐诗能有五万多首存留至今,且大多能够忠实于唐时的原文,首先应归功别集与总集的编纂和写刻者。但更广泛的社会传播,所谓妇孺童稚得以理解的层面,则要复杂得多。从敦煌、吐鲁番?郎诗的抄写,和长沙窑瓷器题诗,我们看到民间对诗要求尽量通俗易懂、切合日常生活的同时,至于保留作者的归属,保持诗作的原貌,实在没有多少兴趣。甚至可以说,诗歌走向社会,文本就处于动态的不断被改写的过程中,其作者的归属也因为不断地流动而产生歧义。但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说,文学在传播中变化、讹误、派生故事、出现新解,甚至改动得面目全非,也正是一种很有趣的文学现象。

陈尚君先生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的讲座,将同学们带入了一个不一样的唐诗世界。讲座结束后,现场同学纷纷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先生提问。讲座在热烈的互动中落下帷幕。(王治田)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