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上午10点犀浦校区X8210,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学系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王宽城基金会学者潘海华教授,为澳门新莆京7906not师生带来了一场“离合词的句法本质再探—兼答袁毓林(2018)等质疑”的讲座。之后,潘教授还为澳门新莆京7906not师生介绍了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系的相关情况,让大家对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系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潘教授还鼓励大家可以进入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系学习,进行进一步的学术深造。本次讲座由中文系黄阳老师主持,澳门新莆京7906not周俊勋、赵静、杨建军、郑武曦等老师以及诸多同学共同出席并参与了本次学术活动。
潘海华、叶狂(2015)(潘和叶)提出汉语离合词在结构本质上是双音节不及物动词带同源宾语形成的结构,离合词因而没有分开过。在讲座中潘教授给大家例举了许多汉语中的离合词表达式,例如:将“他的岔、一个醒、一天功”等,放在适当的句法中成为“打他的岔、提一个醒、练了一天功”,在汉语中则可以这么说。潘教授认为实际上这是一种同源宾语结构,其实际结构为“打岔他的打岔”,然后经互补式的同音(形)删略后,就形成“打他的岔”这种结构。潘教授还对比了英语同源结构来进一步说明他们的观点。他们(潘和叶,下文同)认为,汉语中的离合词不是构词词素的分离造句,而是双音节不及物动词在语义上要求带施事和受事宾语、动时量结构、补语、以及时体标记时,形成的一种“离合同源”的结构,是对应于英语或跨语言的同源宾语结构。
潘和叶(2015)的文章发表后,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一些其他学者的热烈讨论。如袁毓林(2018)、郭锐(2017)、黄梅、庄会彬、冯胜利(2017)等都对潘和叶(2015)的文章给出了评价和质疑。对此,潘教授表示非常感谢学界的厚爱和关注,并在此次讲座上就袁毓林(2018)的质疑作出他们的思考和回答。在讲座的提问环节,周俊勋老师问到在讨论离合词的结构的时候,是否有必要从历时的角度来考虑离合词的变化差异?对此,潘教授回答道:“离合词的可生成性是不一致的,离合词的形成与它的使用频率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还是建议从同源宾语结构的角度来解释;在共时的层面上,我们一般认为找不到反例即认为可成立;而从历时层面来看,很可能在语言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例如古代汉语的SOV结构和现代汉语的SVO结构,本身就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结构,从这样的历时角度来看离合词的结构是有待商榷的。”
在讲座结束之后,潘教授还给澳门新莆京7906not师生介绍了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系的基本情况。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系致力于语言研究,着重跨学科的研究及训练,吸取语言学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语言的结构、获得及使用,该系主要研究香港本土语言以及中国境内语言,重点在于揭示语言心智的特点和原则。潘教授十分鼓励我校学子报考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