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仰皇风而悦化——三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丝绸之路”讲座纪实

来源:   发布者:     日期:2019年06月27日 14:29   点击数:  

  2019年6月26日下午2点30分,澳门新莆京7906not邀请美国肯恩大学孔旭荣教授在犀浦校区8210会议室作了题为“仰皇风而悦化——三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丝绸之路”学术讲座。讲座由中文系主任刘玉珺教授主持,汪启明教授、周俊勋教授、罗宁教授及沈如泉副院长、陈伦敦副系主任和唐新梅、周芳、李栋等老师及院内外研究生共同参加了讲座。
    讲座开始前,刘玉珺老师代表学院对孔旭荣教授表达了欢迎并介绍了孔旭荣教授的突出成就。孔旭荣教授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中国文学博士,目前任教于肯恩大学历史系,于2011年获得终生教授资格。创建并主持中文研究和亚洲研究多年,曾任教于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曾应国内外二十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邀请发表学术讲座,获得富布莱特学者奖提名,荣任富布莱特专家库学者,荣获孔子学院研究基金。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中古文学与文化,丝绸之路和三世纪文学。
    孔旭荣教授讲座介绍了关于三世纪咏物赋的研究现状及其本人研究思路与成果。通过对汉魏晋赋描写外来异域物品的咏物赋急剧增多的特点,阐述了中外文化交流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发现了三世纪社会精英对外来文化接受的态度。
    孔旭荣教授首先从丝绸之路的得名谈起,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男爵通过多种考察发现了汉代存在的欧亚贸易通道并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这条贸易路线的存在不仅从希腊语丝绸一词的词根、马其顿商人的贸易活动及托勒密的研究中可以窥见端倪,重要的是《后汉书》中也有其记录。最后孔教授总结了丝绸之路的概念:特指汉代欧亚以丝绸为“中心议题”的一条贸易通路,这种贸易行为为商人长途跋涉提供了动力。
    随后,孔教授提出了三世纪咏物赋与丝绸之路间存在的关联性。咏物赋的创作在三世纪达到高峰,到四世纪初开始衰落。并以《琵琶赋》、《迷迭香赋》、《石榴赋》等作品为例来解释这一现象。研究表明,三世纪的赋作家们对于琵琶、迷迭香、石榴等外来物品表现出的态度是一致的:承认了外来物品与外族的联系,但又不接受它们是外来事物这一事实。对咏物赋的研究还阐释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的价值,即传统文化中已有的事物借助外来力量来进行自我更新,发展完善。
    最后,孔教授总结了咏物赋更深刻的含义与作用。如果说赋在三世纪起到字典作用的话,一篇咏物赋就相当于一个词条,且起到固定用语名称的作用。从文化上看,咏物赋是中国文化的自我完善;从政治上看,咏物赋展示了三世纪精英“天下归附”的政治心理;咏物赋还起了交流记录的历史作用。
    在提问环节,老师同学们与孔旭荣教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孔教授回答了周芳老师关于选题思路的问题,并讲述了自己翻译《资治通鉴》时的诸多灵感;陈伦敦老师与孔教授就汉赋的残损、亡佚问题展开探讨;罗宁老师就“异物的文化心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李栋老师提出了针对咏物赋与宫廷关系研究的思路;周俊勋老师从语言学的角度与孔教授展开了讨论。同学们也抓住机会,纷纷发言提问,孔教授一一耐心解答。应同学们热烈的请求,孔教授又分享了在美国大学教授世界史课程时的一些经历和体会,介绍了国外先进教学与研究方法,强调了文本细读的重要性。并结合自身经验,倡导开展向国外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工作。
    讲座不仅拓展了大家的思路,使同学们接触了学术界前沿的研究方法,还加深了同学们对一带一路的理解。最后,沈如泉副院长代表澳门新莆京7906not向孔旭荣教授赠送了一只憨态可掬的布艺熊猫。在热烈的掌声之中,讲座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