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中国大学内迁的历史、传说与精神”讲座纪实

来源:   发布者:     日期:2019年07月04日 16:51   点击数:  

  2019年7月3日下午3点,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应邀在犀浦校区图书馆1号报告厅作了题为“中国大学内迁的历史、传说与精神”学术讲座。讲座开幕式由西南交通大学朱健梅副校长主持、闭幕式由澳门新莆京7906not院长石磊教授主持,学院向仲敏书记、段从学、刘玉珺、罗宁、王长才、吴德利、余夏云、董首一等老师、各专业研究生及校内各部处领导干部共同参加了讲座。
    讲座中,陈平原教授首先从“炸不垮的中国大学”谈起。抗战爆发后,大部分国土相继沦陷。为了保存“读书种子”,也为日后建国大业储备人才,不甘附逆的中国大学,在国民政府的统筹下,纷纷内迁。八年抗战,中国大学不仅没被战火摧毁,还不断发展壮大。
    随后,陈平原教授通过详实的战时史料、图像和大学校史,考察了战时大学的迁徙路线。西南联大在战时先后辗转长沙、昆明,中央大学从南京迁至重庆办学;同济大学在抗战八年期间先后辗转六次,从上海内迁至四川李庄;浙江大学经过四次搬迁,遍及浙、赣、湘、桂、闽、粤、黔七省。在此基础上,陈平原教授将焦点聚合在战时大学教授、校长们的日记、书札、演讲、散文、碑铭、著作等,对战时知识分子在流徙中的文人心态和身份意识做出阐释。他为在场师生详细列举了孟森、马裕藻、周作人、胡适、钱穆、朱光潜、罗常培、郑天挺、魏建功、梁实秋等文人及战时资料,探讨了战时文人在“去留”抉择中体现的复杂的主体精神。战时知识分子“笔落惊风雨”的背后,不仅涉及现代大学的制度设计,还体现了读书人参与抗战的民族气节。而“西迁”“南渡”“北归”的流徙更是战时知识分子的一次艰难抉择。
    最后,陈平原教授肯定了战时大学内迁的重要意义。他认为,战时中国大学内迁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之一,具有教育史、政治史和文化史上的多重意义。战时大学内迁不仅保存了学术实力,赓续了文化命脉,还培养了急需人才,开拓了内陆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弦歌不辍”也表达了战时文人的民族精神及抗战的坚强的意志。
    陈平原教授的讲座不仅拓展了交大师生的思路,使师生们接触了战时大学内迁的历史和精神,也高屋建瓴地为师生提供了重新思考中国大学传统的契机。讲述抗战中的大学故事,不只是历史的回溯和发现,更是寻找中国大学之理想性的重要方式之一。

Baidu
sogou